《塞北三朝•辽》- 袁腾飞

这只能算作一本趣味性书籍

基本信息

  • 书籍版本:2013年版
  • 阅读时间:可能是在2014年左右

杂记

因为算不得读后感,但又想说点什么,所以标题叫杂记。这本书应该同属于《明朝那些事儿》之后的历史白话文之一,不过总体不如后者。突然看到当时对着书手打的书摘内容,所以重新温故并记录一番。

说句实话,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并不深,但是想必当年应该是觉得不错的,不然也不会花心思将书上的内容总结并记录下来。此时看着书摘重新过了一遍,感觉就对萧燕燕与韩德让的艳闻,还有耶律大石的西辽还记得一些。记得前者大概是八卦的天性,记得后者是因为当时确实是第一次知道西辽的影响力,以及对耶律大石这个人杰坎坷一生的钦佩。

时移世易,岁月消磨了很多痕迹,转头看来,这本书的内容在过去这些年大概主要是成为了自己的谈资,偶尔遇到那么一两回争论China时知道这其实源自契丹或者西辽。不过今日再看,可能还是对人心与人性的感受更深,里面的人与物确如东逝之水般让人感慨。

书摘

起源

据《契丹国志》与《辽史•地理志》记载,在中国东北的木叶山,土河(现在叫作老哈河)与潢水(现在叫作西拉木伦河)的交汇处,一个天宫仙女驾着青牛车下凡,在这里遇到了一个骑着白马的从天上下来的仙人,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后来生下了八个儿子。这八个儿子的后代繁衍下来就形成了后来的契丹八部

契丹人把白马仙人尊为奇首可汗,即契丹第一位可汗,把青牛仙女尊为可敦(契丹语“皇后”的意思),并在木叶山上修建了契丹始祖庙。后来,每一次可汗和可敦并受祭祀,契丹人都要用杀白马、宰青牛来作为贡品

契丹自立

契丹族见于中国正史记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经历了隋朝,直至唐朝武则天年间才正式自立,首领称呼改为可汗。契丹之所以自立,主要原因是契丹认为唐之正统并非武则天,其皇位来得不正,且武则天把国号由唐改为了周,加上武周时期幽州刺史对契丹人横征暴敛,所以契丹贵族起兵自立

历史上,安禄山就是契丹人,但安禄山发迹时,唐朝外患不是很多,安禄山为了获得军工,经常挑拨契丹跟唐朝的关系,并常常杀良冒功,所杀平民百姓大部分就是契丹人。到了安禄山叛乱之后,平定安史之乱的两位中兴大将郭子仪和李光弼,其中李光弼就是契丹贵族,他的姓是李唐赐予的国姓

耶律阿保机一统契丹

耶律阿保机出生在契丹八部之一的迭剌部耶律氏族,耶律氏族在这个部落里担任的是手握兵权的兵马大元帅(契丹语叫作“夷离堇”),到耶律阿保机这一辈,耶律氏族已经有八代人做夷离堇。到了耶律阿保机继任夷离堇之后,他将原来的傀儡可汗废除,自己称汗

契丹族的可汗与皇帝不同,可汗是三年一届,每三年换一次,只不过是在同一支氏族里更换,比如耶律阿保机称汗后,可汗就只能在耶律氏族里更换,所以阿保机的弟弟们也很想当可汗过瘾。《辽史》记载,阿保机的弟弟一共叛乱了三次,阿保机都仁慈放过自己的弟弟们,到了最后一次,阿保机将跟随他弟弟们叛乱的所有手下全部杀了,而他的弟弟们本人仍是饶恕了

在阿保机称汗后,他开始大量的收容汉人进入部落,吸收中原文化,并在盐池筑城。后来,他在盐池设鸿门宴,把来参加宴会的其他七部贵族全部杀光,就此树立他在契丹民族中不可动摇的地位,进而一统契丹

阿保机统一契丹之后,经手下汉族谋士韩延徽进言,废除了契丹原有的可汗三年一选的传统,虽然候选人只有阿保机一个人,但说不准阿保机一旦势力衰弱时会没有其他人想要造反。在公元916年时,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定都上京,靠近潢水,所以也叫做临潢府,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巴林左旗,国号大契丹。契丹的国号变过几次,947年改为辽,983年又改回契丹,1066年又改为辽,现在一般就用辽称呼了

一国两制

自古以来,中原人总会说一句“胡虏无百年之运”。因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跟综合国力没什么必然联系,打仗往往不是落后就要挨打,而是先进就要挨打,因为落后民族羡慕先进民族,所以要打他。像游牧民族快马弯刀,往往会打的中原大国狼狈不堪。但是一旦入主中原之后呢,要不你得学汉人,那你慢慢就要被同化,过了百年就没你这个民族了。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全面取法中原之后,鲜卑这个民族今天显然不存在了。你要不学汉人,那你游牧民族这么落后的文明,怎么统治这么广大的先进地区,统治这么多人口,结果只能从哪儿来回哪儿去。比如元朝,把人种分等级,汉人列为最低等,最后只能是被打了回去

但是契丹人成功得实行了一国两制,《辽史•百官志》记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就是说采取契丹旧法,用北面官统治契丹人和草原民族;采取汉法,用南面官统治汉人。在今天辽国都城上京临潢府的遗址里可以看到,这个城市被分成了两半,南边是汉城,有街道有房子,而北边只建了一个皇宫,围绕皇宫的全是契丹人的帐篷,现在还能辨认出安帐篷时所留下的打桩子的痕迹

契丹文字

契丹人有创立自己的文字,成为契丹小字,但是契丹书禁很严,几乎把契丹文当做国家秘密来保存的,同时代的宋朝人基本都不认识契丹文,所以契丹民族被灭亡之后,契丹文也就失传了。金庸的《天龙八部》里面有一段描写,是说萧峰的爹被误杀时,在崖壁前刻字。其中港版电视剧里面,萧峰的爹刻的其实是蒙古文,而后来央视版电视剧里面,萧峰的爹刻的才是契丹文

述律后及三子争位

述律后是阿保机的妻子,也是当时的皇后,也称为萧太后。但是注意,在辽国210年历史上,所有的皇帝都姓耶律,而所有的皇后都姓萧,因为两个氏族一直在通婚,所以基本所有的皇后都可以是萧太后,历史上常说的萧太后是后来的萧燕燕太后

阿保机在公元925年时,灭掉渤海国后的回师途中,因积劳成疾突然死去,此时阿保机有三个儿子。其中大儿子耶律倍文武双全,也是太子,本应继位,但是因为他随阿保机征战渤海国,仗打赢之后阿保机将渤海国赐给了大儿子,所以耶律倍不得不留在渤海国,此是皇位之争的祸根之一。阿保机的二儿子同样能征善战,有才有德,他被阿保机封为辽国的兵马大元帅。按理来说,既然大儿子作为太子要继位,就不能让二儿子掌控兵权过大,但阿保机偏偏这么做了,这是祸根之二。阿保机的三儿子最没用,而且他十分的残忍嗜杀,动不动就残杀侍从,让朝中大臣都十分害怕,但是三儿子同时最受述律后的宠爱,这是最大的祸根

由于契丹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母系氏族的部分特征,所以女人在契丹往往比较有地位。在辽210年历史上,经常可以看到皇后干政甚至成为皇太后架空儿皇帝的例子。而在阿保机死后,契丹政权便掌控在述律后手中。而述律后最宠爱这无才无德的三儿子,所以很想让三儿子继位,但是群臣都不答应。据《资治通鉴》记载,述律后想了一个狠招,她召见了一百多个曾经跟随阿保机出生入死的契丹贵族大臣,问他们想不想念先帝,这个问题不可能有第二个答案,所以大家都说想念。述律后就说既然你们想念,那么你们都下去陪他吧,于是刀斧手上来把一百多人全都杀了。后来有一次,述律后在朝廷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拿这个问题问一个汉人武将赵思温,没想到赵思温反问述律后说,你是先帝的妻子,你要是去伺候先帝,那我自然就去。述律后一时没法反驳,又有文武百官看着,于是她极为心狠的拔出佩刀,一刀就把自己的手砍了下来,然后说,我确实应该去陪先帝,但是先帝的基业在这里,我不能撒手不管了,所以先让我的一只手去陪先帝,等以后孩子大了,我再去陪先帝。其实这时候阿保机的大儿子已经28了。赵思温最后也居然被述律后放过了

述律后最后也发现实在没法把三儿子扶上皇位,但是大儿子反正是不喜欢的,只有退而求其次,把二儿子耶律德光扶上皇位了,也就是辽太宗。实际耶律德光就是一个傀儡皇帝,而且对述律后怕的不行,在军国大事上不敢有半点违背述律后

石敬瑭与幽云十六州

幽云十六州就是今天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西一带,幽云十六州处于漠北和中原的交界处,而且是处于长城以南,在长城以南的地带,除了幽云十六州基本就无险可守了,所以对中原王朝极为重要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五代十国的时期,朝代更替十分频繁,基本是谁军力强大谁就做皇帝。石敬瑭当时是后唐的大将,并且是后唐皇帝的女婿,本来也没什么事,但是不幸的是皇帝死了,皇帝的干儿子把皇帝的亲儿子弄下了皇位自己继位了。这也就算了,石敬瑭自己也没想当造反当皇帝,但是偏偏这新皇帝对石敬瑭很不放心,而且隔三差五的对石敬瑭语言刺激、行为试探,生怕石敬瑭本人记不住皇帝对我不信任这件事,所以石敬瑭终于造反了。此时后唐除了石敬瑭的人马比较厉害之外,还有一支比石敬瑭部队更厉害的人马,就是赵德钧和赵延寿的部队(赵延寿是赵德钧的养子)。后唐皇帝逼反了石敬瑭之后,所做的不是安抚二赵,而是紧接着又逼反了他们。所以石敬瑭和二赵都反了,而皇帝本身没什么实力,因此这两支部队就想着先拉外援消灭了对方,最后再解决皇帝这个废物。这个外援就是契丹

二赵为了拉拢契丹,给出的条件是认辽太宗为哥哥,外加其他诸多好处;石敬瑭为了拉拢契丹,给出的条件是认辽太宗为父,外加割让幽云十六州以及其它金银等好处。但是要注意,幽云十六州这时候其实是二赵的大本营。石敬瑭的本意是,反正我自己打不过二赵,也没本事占领幽云十六州,所以你契丹要是能把幽云十六州打下来,那自然就是你们的。辽太宗一想,石敬瑭这条件一看就比二赵有诚意,而且他更想认个儿子,不想认个没本事的便宜弟弟,当然还有一层原因是因为在契丹国内述律后的权力太大了,辽太宗十分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以期望能摆脱述律后的控制。所以辽太宗出兵幽云十六州,并且把它打了下来。讽刺的是,据《旧五代史•晋书》记载,赵德钧和赵延寿战败后投降了契丹,对契丹阿谀奉承,最后赵延寿又被辽太宗封为了幽州节度使,管理幽云十六州

但是后世人把幽云十六州的丢失归在了石敬瑭的头上,基本提起石敬瑭就骂,而石敬瑭本人的作为也确实是性质恶劣。石敬瑭算是中国历史上排的上号的汉奸,虽然据《资治通鉴》记载,其实石敬瑭本人是沙陀人,也就是突厥、回鹘人的一支

辽世宗

在辽太宗死的时候,述律后还没有死,于是她又想把自己的小儿子,也就是辽太宗的弟弟扶上皇位,这次同样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大臣们这回抬出了辽太宗的哥哥,耶律倍所生下的儿子,也就是耶律阮。这群大臣带着耶律阮来到了上京临潢府外,和述律后的人马隔着潢水对峙了起来。述律后的人马打不过对方,但是她把所有大臣的亲属家眷都控制在了上京城内,所以两边都不敢轻举妄动。这时候一个叫作耶律屋质的大臣出来劝和述律后和耶律阮,而且最后还成功了,两方就此签下了历史上著名的“横渡条约”。耶律屋质也是历史上的名臣之一,只不过因为是契丹的大臣,所以汉人一般不会提

耶律阮在继任为辽世宗后,很快把述律后架空了,并将述律后软禁在了阿保机的寝陵边上。而述律后在辽世宗三年,也就是她75岁的时候也终于死了,此时阿保机已经过世了27年。按说耶律阮这时候头上没有人比他更厉害了,他应该过得舒服才是,但实际不然。因为辽世宗是大臣们扶上位的,所以那些自觉功劳很大的大臣就想要架空耶律阮,甚至是造反自己当皇帝,虽然耶律阮及时察觉并且把他们镇压了下去,但是不幸的是耶律阮本人实在不是个好皇帝。因为他宠幸奸臣,所以很快辽世宗耶律阮本人很快就为奸臣所害,而奸臣也没能当上皇帝,最终夺位成功的是辽穆宗

辽穆宗

辽穆宗不仅在辽国历史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很有名,人称“睡王”。在《辽史》里面,对辽穆宗的记载一共只有五千多字,而这五千多字里面就多的就是喝酒和杀人。辽穆宗极为嗜酒,而且一喝就要喝醉,喝醉之后就常常杀他身边的侍从和大臣。因此他身边的侍从很想杀掉辽穆宗,最终有一次趁着辽穆宗熟睡的时候将他杀死了。《辽史》对辽穆宗的评价是:“死其宜哉”

辽景宗,萧燕燕,韩德让,辽圣宗

辽穆宗死后,由辽景宗耶律贤继位。景宗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他的爷爷就是阿保机的大儿子耶律倍。景宗在位期间,他取法中原,尊孔崇儒,契丹也在这段时期彻底完成了向中原王朝转化的进程

辽景宗的皇后是萧燕燕,而萧燕燕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太后。景宗的身体很差,尤其到他执政后期的时候,身体差到经常卧床不起,所以景宗基本将所有的国家大事都交给了萧燕燕来处理,而且特别允许萧燕燕自称“朕”。在景宗去世的时候,萧燕燕30岁,而景宗的儿子圣宗才12岁,因此萧燕燕便由此开始彻底地掌控契丹大权,直到她死去

韩德让在景宗当政时便是契丹的重臣之一,景宗死的时候,将年幼的圣宗的托付给了两个大臣,韩德让就是其中之一。有不少野史记载,韩德让与萧燕燕太后有一腿,《宋会要辑稿》中也说韩德让和萧太后两人“入居帐中,同卧起如夫妻,共案而食”。而且《契丹国志》中记载,辽圣宗对韩德让“见则尽敬,至父事之”。圣宗皇帝本人探望韩德让的时候,在离韩德让的大帐五十步时,就要下马步行,韩德让不用出帐迎接,只用等在帐门口就行。后来,萧太后给韩德让改名,赐姓耶律,名隆运,所以《辽史》里面没有“韩德让传”,而是《辽史•耶律隆运传》。韩德让一生,直到他死后,都在辽国受到莫大尊敬

圣宗皇帝从12岁登基继位,一直到他快40岁的时候萧太后才正式把权利转交给他。后来他又继续执政了20多年,直到61岁的时候去世

《辽史》对萧太后、韩德让以及圣宗的评价都很高,当然主要是对圣宗,毕竟他是皇帝,而且他也的确是个贤明的好皇帝。圣宗时代是辽国的鼎盛时期,也是辽的中兴时期

杨家将、澶渊之盟

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是从杨业开始,到杨业的儿子杨延昭,再到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结束,一共三代人,而根本没有今天的杨门女将、佘老太君之类的,纯碎是因为民间对于杨家将本身的尊敬和爱戴,所杜撰出来的。不过杨家将的美名是从宋朝就开始被广泛传播的,在欧阳修的时代,宋朝上上下下,对杨家将的时期就已经津津乐道了

说到杨家将首先要提宋太宗时期宋朝的军事作战。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是大将出身,所以对手下的大将很信任,打仗时也很少干涉将领的战场指挥,但是他的弟弟宋太宗不一样。宋太宗很怕将领拥兵自重,所以将士外出打仗时,宋太宗都会事先画好阵图,而将领必须按照画好的阵图扎营、列阵、出战,不许有一丁点的改变。如果将领改变了阵图,即是打赢了仗,也没有赏赐,万一败了的话,那么一干人都要掉脑袋。而皇帝制定阵图的时候,完全不按照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完全想当然。比如皇帝给统帅一副阵图,统帅拿着阵图上了前线一看,傻眼了:皇帝让我扎营的地方是一条河!怎么办?问监军,监军说我做不了主,必须快马请旨,等快马回东京汴梁,这一夜就过去了,难道真的按照阵图画的,大家都在水里睡觉?没办法,还真必须睡水里了,不然这仗一旦没打赢,罪过全得由统帅背着。所以宋的将领很惨,到了前线打仗时还不能随机应变

杨业就生于这个时代,杨业最初跟从的是北汉,北汉被宋太宗赵匡胤灭了之后,杨业便归降了宋朝。杨业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为他和契丹作战十分勇猛,而且屡立战功。宋太宗在位时期,曾经大兵出境,三路北伐,希望收复幽云十六州。当时杨业是西路军的大将之一,西路军的主帅是潘美。一开始三路大军按照宋太宗的阵图打得时候还比较顺利,因为契丹精锐主力并未出战,到了后来,仗越打越输,加上皇帝还时常干扰主帅命令,最终变成三路溃退。本来杨业所在的西路大军是可以平安撤回去的,但是朝廷下令西路大军必须掩护当地百姓撤回关内。据《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眼看西路大军这样下去就要全军覆没,于是向潘美提出一个作战计划,但是潘美怕担责任,而西路大军的监军挤兑杨业说他这个作战计划是为了方便自己叛变,杨业于是决定去打先锋,以死明志,临走时恳求潘美埋下伏兵以免先锋军全军覆没,潘美答应了。但是等到杨业战败的消息传过来时,监军赶紧怂恿潘美撤军了,所以等杨业退到埋伏圈时,却发现一个伏兵都没有了。契丹人佩服杨业的本事,放暗箭生擒了杨业,但杨业始终不降,最终绝食三天而死

跟随杨业作战的几个儿子最后只有一个儿子突围了出来,他就是杨家将的第二代杨延昭,也叫杨六郎。这并不是因为他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据说是因为北斗七星的第六颗是将星,专克辽国,所以宋朝人把杨延昭叫做杨六郎。杨业殉国之后,朝廷觉得对他不起,所以对杨延昭很是优厚,杨延昭的官职升的很快。而杨延昭本人也是一位名将,在对契丹的作战中战功累累

到了杨家将的第三代,也就是杨文广,他的本事比起自己的爷爷和爸爸就差远了,他主要是和西夏作战,因为那个时候宋辽已经和好了。杨文广还曾经跟随狄青征讨交趾国。杨文广之后,杨家将就没有了

在杨延昭还活着的时候,辽国曾大军南征,一路打到澶州,宋当时的皇帝是宋真宗,也就是宋太宗的儿子,宰相是寇准。辽国打到澶州时,宋真宗和手下的大臣都很怕,觉得东京汴梁呆不住了,想要迁都,最后在寇准的强烈建议下,宋真宗终于放弃了这个打算,决定御驾亲征,去澶州鼓舞士气。宋真宗其实是个好皇帝,但是因为从小养在深宫之中,没打过仗,见识过战场,所以对战争有种本能的畏惧,在他出发去澶州的时候,甚至立下遗嘱,若是十天之内还没回来,就让太子监国。其实当时在澶州的宋朝各路大军一共有二三十万,而围城的辽军只有八九万,但是宋朝已经被辽国打怕了,虽然武器先进,但是战斗意志薄弱。《辽史》记载,“将与宋战,挞凛中弩,我兵失依”。挞凛是当时辽国的第一名将,而宋朝当时发明了床子弩,一支箭有几米长,可以拿来射城墙,挞凛于是在出营挑战的时候一箭被射死了。辽国的军队士气大降,都认为是这是天意。而当时萧燕燕太后担心撤退太急,会被宋朝大军掩杀,于是向宋真宗提出议和,同时利用宋朝上下对辽国的畏惧心理,摆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态度。而宋真宗本人在前线吃不好睡不好,辽国一说话,马上同意议和了。两国最终达成合议,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朝每年都要给辽国白银十万两,绸缎二十万匹。澶渊之盟后,宋辽百余年间都没有再发生大的战事。而之前提到的杨延昭杨六郎,也因为朝廷签订澶渊之盟,觉得壮志难酬,最终抑郁而死

辽兴宗

圣宗死后,契丹发生了内乱,因为当时的皇后膝下无子,而有一个妃子为圣宗生下了儿子。所以当这个孩子继位之后,那个妃子便杀掉了皇后,成为后宫之主。而且这还不算,她还想要成为第二个萧燕燕,可惜她又没有萧燕燕那样的本事,于是她把皇上架空之后,在朝廷上下安排都是自己的亲戚、家奴,契丹也被这帮人搞得乌烟瘴气,契丹国力由此迅速下降。后来,辽兴宗把握机会扳倒了皇太后,但是这时候契丹已经渐渐不行了。辽兴宗十分渴望像他的父亲辽圣宗一样成为一代英主

当时对辽国来说,恰恰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就是宋朝正跟西夏打得不可开交。辽兴宗先是趁机向宋朝索要好处,把宋朝每年交纳的岁币提升三十万,达到了五十万。然后辽兴宗御驾亲征,想要趁机占据西夏领土。一开始的时候,辽国确实进展十分顺利,西夏被打的主动求和,但是辽兴宗想要天大功劳,意图直接吞并西夏。但是老天不帮忙,在西夏大败的时候,刮起了很大的沙尘暴,契丹人因为生活在草原,所以从来没见过,而且风是朝着契丹人的方向刮的,契丹将士连眼睛都睁不开,西夏军队趁势反击,大获全胜。辽兴宗只带着几十个骑兵逃离了战场。辽国实力大损,辽兴宗也由此一蹶不振,渐渐沉迷于游戏赌博,直到死去

辽道宗

辽道宗是辽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他25岁继位,在位46年,71岁去世,整个中国历史上寿命超过70岁的皇帝也不超过10个,他是一个。但是道宗极为昏庸无能,辽国正是因为他,彻底得走向了灭亡。昏君手下有奸臣,耶律乙辛就是当时辽国最大的奸臣,《续资治通鉴》记载,辽国朝廷内部流传一句谚语:"宁违敕旨,无违魏王白帖子"(耶律乙辛当时被赐封为魏王)。耶律乙辛权利滔天,甚至设计除去了当时有才有德、被朝廷忠臣们寄予厚望的皇后和太子。道宗到两人死了才渐渐醒悟过来,终于从耶律乙辛中夺回权力,处死了耶律乙辛和他手下的这帮死党。后来道宗过世之后,便有太子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继位当上了皇帝,辽国此时已经渐渐走向了灭亡

天祚帝与东辽灭亡

天祚帝是辽国的最后一任皇帝,可惜天作也不是个好皇帝。在《辽史•天祚皇帝本纪》中可以发现,记录天祚帝最多的文字就是“猎”,这个皇帝一年四季不干别的,就是打猎。当时宋朝同时期在位的皇帝是宋徽宗,徽宗是个职业画家,而天祚帝是个职业猎人

天祚帝除了喜欢打猎,他自己昏庸,他把手下一群对自己忠言直谏的忠臣排斥掉,转而任用了大批的奸臣,辽国由此加快了灭亡的步伐

当时金的前身,女真族是属于辽国的,完颜阿骨打当时是女真族首领的弟弟。据《金史》记载,阿骨打之所以把国号定位金,是因为”辽以宾铁为号,取其坚也“,但是”宾铁虽坚,终亦不坏,唯金不坏不变“,因为“契丹”在契丹语里面的意思就是宾铁,所以阿骨打要取个比宾铁还厉害的金作为国号。而远在金还没有建国,女真人还统属在辽国人手下的时候,那时的女真人过的很差,一是因为管理女真人的辽国官员在女真这里横征暴敛,奸淫掳掠,无恶不作,二是因为女真这里产海东青,海东青是一种鹰隼猛禽,对草原上打猎特别有帮助,天祚帝这么喜欢打猎,把海东青是定为贡品的,所以他一再派使节不停的向女真人所要海东青。女真人在这种暴政之下,最终选择了起兵反抗

在女真建国后,天祚帝决定尽起全国兵力讨伐金朝,但是这时候国内突然传来消息说有人要篡位,天祚帝急忙骑马撤兵,金国人趁势追击,大败辽国大军。这次之后,辽国再也没组织起来什么像样的大军来镇压女真,而天祚帝本人也跑出了甜头,《契丹国志》记载,天祚帝一边跑一边还得意洋洋的向周围的人吹嘘说:”若女真必来,吾有日行三百五十里马若干,又与宋朝为兄弟,夏国舅甥,皆可以归,亦不失一生富贵。所忧者,军民受祸耳“。天祚帝对于自己不抵抗的解释是,只要一抵抗,军民就要遭殃,我是因为爱惜百姓所以才不抵抗的。国君自己都弃首都而逃了,辽国朝廷也差不多算是解散了,军队也就没有了统一的部署,部队都各自为战,打赢了没功劳,打输了没惩罚,因为朝廷都没了。所以辽军后来就没了斗志,看见女真人就跑。最后天祚帝自己带着一大队人马跑到了一个基本与世隔绝的地方,夹山,夹山外围是大片的沼泽,没人专人带路谁都进不去

在天祚帝跑没了之后,辽国当时的大将耶律大石和其他大臣立耶律淳为皇帝,可惜耶律淳命不长,很快就死了,他死了之后由他的皇后德妃摄政,仍然重用耶律大石。但是辽国当时的军力已经不行了,根本打不过女真人,最后两人无路可退,病急乱投医想跑去夹山找回天祚帝。没想到天祚帝见到两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处死了德妃,因为他自己都还没死,德妃就敢当政了。本想也处死耶律大石,但是他也知道辽国上下现在就耶律大石算是个将才,虽然记恨,但也不得不重用。但是既使找到了天祚帝也没法改变打不赢的事实,很快女真人找到了夹山这里,并把夹山的人马一锅端了,幸运的是天祚帝逃过一劫,因为那时候他刚好出去打猎了。天祚帝后来又逃,想要投奔党项,但是最终还是被女真人俘虏了,并最终死在了金国

东辽长达210年的历史由此灭亡

耶律大石和西辽

耶律大石被女真人打败后被俘虏,金国皇帝想要招降他,他于是假意接受,后来趁着金军主力西政的机会逃了出去。耶律大石在逃走之后,凭借自己在辽国的声望,一路上拉了很多人马。他找到当时的天祚帝,但是最终醒悟天祚帝不是个可以辅佐皇帝,而耶律大石又一心想要复兴大辽,于是他杀掉了天祚帝监视他的人,领着二百铁骑,横穿大漠,找到了远在辽国西北边陲的一座重镇,可敦城。当年辽国为了镇服西域各个部族在可敦城设有西北招讨司,并且有辽国的兵将驻守。耶律大石到了这里之后,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在西域占领了很多部族的地盘,称霸中亚地带,自己也在群臣拥戴之下称帝,他把国号仍然定位辽,历史上为了和旧辽国区分,一般称它为西辽。西辽帝国虽然远在中亚地带,但是风俗、语言都取自中原内地,西辽帝国的公文是汉文,官制与辽相同。今天俄语里面,“中国”的发音就是“契丹”,拉丁文、阿拉伯文当中,“中国”也都发“契丹”这个音,很大程度上是耶律大石的功劳

在公元1143年,耶律大石怀着未能光复故土的遗憾去世,他正式做皇帝一共11年,算上他领兵离开天祚帝的时间,一共是20年。在耶律大石死后,西辽新的继承人并非是一个好的君主,加上西域部族成分复杂、宗教影响很大,国君昏庸无能,加上这些部族趁势作乱,西辽由此迅速衰落。到了1218年,西辽被蒙古名将哲别领军所灭

从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到1218年灭国,西辽近90年的历史由此灭亡

后人

到了今天,经由现代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考证,保留契丹人基因最完整的,或者说契丹的直系后裔,是东北的达斡耳族和云南的本人